当前位置:首页 - > 侨史研究
国内侨联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日期:2013年10月11日
    国内侨联组织是伴随着华侨频频回国参加革命和建设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史文献表明它至少有80多年的历史。中国民主革命初期,爱国华侨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孙中山、孙眉弟兄是华侨,宋庆龄一家也是华侨,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的最早成员及赞助者,大都是华侨、归侨,广州黄花岗72烈士中有华侨近30人。在辛亥革命中,许许多多的华侨赴汤蹈火,捐资出力,抛头洒血,为创立民国功不可灭,彪炳千古,所以孙中山先生赞誉“华侨是革命之母”。
    1912年2月,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一批海外归国的华侨就在上海酝酿成立自己的组织,他们推举早年加入同盟会的南洋华侨、孙中山先生的挚友吴世荣等代表前往南京,与孙中山临时大总统面商成立组织事宜。在孙中山先生的支持和关怀下,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侨联组织——“华侨联合会”(初称“南洋华侨联合会”)于1912年3月在上海成立,成为国民政府沟通与华侨联系的桥梁组织。它在会章中规定,本会宗旨“对于祖国,则代表华侨,协助实业,政治上进行;对于华侨,则联络各界,为谋保护发展之方法。”“联合会”推举汪精卫为第一任会长,实际上主持工作的是副会长吴世荣。首批会员接纳有数十名著名归侨,陆秋杰、庄希泉、连横等均参加。该会成立后即派员前往南洋各埠推动成立分会,作为华侨联合会的分会,以使该会宗旨缘以“广范围而谋普及”,深得各地华侨拥戴,不到一年,与之联系的华侨社团即达2000多处。
    1926年1月,为再创“民国”而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彭泽民等华侨代表的提议,决定赞助归国华侨成立自己的革命组织。6月24日,在当时的革命策源地广州,归国华侨组成的“华侨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积极支持民主革命,大力声援省港罢工和北伐战争。此后,在广东、福建等侨乡,各种由归国华侨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层出不穷,为团结联络海内外侨胞,为家乡的革命和社会发展输财出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旅居海外的爱国华侨群情激奋,同仇敌忾,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散居在五大洲的一千多万华侨纷纷成立了近千个抗日救国的群众团体,大力宣传抗日,进行抗日战争,捐献财务支持祖国的抗战等等。在全面抗战,一批又一批华侨热血青年离别亲人,从海外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与祖国军民浴血奋战。在抗日战争期间,延安、重庆、上海、昆明等地的归国华侨,纷纷成立“华侨联合会”等群众组织支持祖国抗战。1940年9月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华侨群众团体——“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就应运在延安成立,标志着归国华侨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外侨胞踊跃参加新中国建设,归国华侨人数与日俱增,遍布于各行各业。尤为称道的是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科学家、学者、优秀运动员、青年学生回国报效,为国争光,贡献良多。据不完全统计,建国5年内,回国参加建设,求学和归国工作侨的人数达18万人。为加强归国华侨的团体与联系,1950年7月8日,在北京成立了以彭泽民为主任,陈其瑗、胡愈之、连贯等为副主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国华侨联谊会筹委会,拟在原解放区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基础上,改组扩大成立全国归国华侨联谊会。后来,这个计划因故未能实施。不久,在此筹委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市归国华侨联谊会。稍后,归侨集中的地方,如上海、广州、厦门等地相继建立了归侨联谊组织。到1956年,全国各地的侨联组织已发展到七八十个,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侨联组织已经摆到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1956年6月,近中共中央批准,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议做出决定:成立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委会,推举陈嘉庚先生为筹委会主任委员。6月27日,全国侨联筹备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选出37位常务委员会,推举庄明理为秘书长。8月29日,全国侨联筹备委员会收到政务院内务部[内56字第1205号函],称:“你会申请成立,经审核准予备案。”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的产生,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为全国侨联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10月5日至12日,第一次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宣告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